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2012年,2012年提出“+”的概念時,至今,短短6年時間,“+”的浪潮已經涉及多米諾骨牌等各個領域。從傳統行業到互聯網,從打車到外賣,再到支付,很多領域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都見證了一波波浪潮。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IT運維管理,這是支撐整個互聯網的基礎產業。它與互聯網有著如此尷尬的關系。它似乎從未出現在互聯網上。除了產業深度,還有傳統的產業固化模式,廠商和第三方的實力,以及產業服務的特殊性,形成了產業2B模式。很難公開。作為國有企業的主力軍,它們仍然基于傳統的原廠制和三方服務模式。不過,盡管行業壁壘如此之深,但仍有不少企業試圖進入這個市場,比如主打備件和共享工程師服務的鮮牛APP,已經開始探索這塊巨大的蛋糕。所以,
前景廣闊
2015年以來,在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下,《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信息化“十五”規劃,提出了更多的產業升級和整體升級。高要求。技術配額。良好的政策環境為IT運維管理行業創造了發展機遇,政府或企業將信息化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因此,在這樣一個利好政策的背景下,整個運維行業也在飛速發展。
與消費者網絡紅利飽和不同的是,以企業為中心的工業網絡市場仍在上升。企業級服務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重點細分市場。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為市場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目前,中國企業的信息化、專業化水平還比較低。企業普遍愿意引進企業級服務商,提高信息化水平,實現精細化管理。
因此,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總體經濟環境,這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大有可為的。隨著未來對互聯網的需求越來越大,整個行業的發展勢必呈上升趨勢。
發展趨勢
2012-2016年IT數據中心運維服務市場規模與增長
2016年,中國IT數據中心運維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4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4%,2012-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15.7%。數據中心運維服務市場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數據中心本身的擴張。政府和企業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不斷增加,數據中心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隨著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金融、電信等重點應用領域的數據中心運維合同數量逐年增加。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日益復雜,服務器數量快速增長,機房能耗的快速上升,對數據中心的空間優化和擴容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從而促進了運維服務新需求的出現。.
2017-2020年IT數據中心運維服務發展趨勢
在物聯網時代,設備數量的快速增長將帶來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這必然會增加對數據中心存儲容量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數據中心運維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2744.7億元,2016-2020年復合增長率為16.4%。
2012-2020年中國IT第三方運維服務市場規模及預測
互聯網的影響
2018年,中國互聯網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那就是人口紅利真的要被吃光了。包括騰訊、京東在內的巨頭也都覺得2C的路越來越難,所以2B肯定會成為下一個。重要的增長點。然而,面對以企業為中心的互聯網市場,一切依然方興未艾。我們能否樂觀地認為這將是下一個出路?
除了看好產業環境,要成為風口,還要打一場互聯網模式與傳統模式的較量,以新模式幫助用戶解決現有的行業難題。這是任何行業在互聯網沖擊下都會經歷的洗禮,所以站在這片藍海中,誰能先創造出強大而完美的產品,誰就獲得了先機。.
目前,IT運維行業面臨的最痛苦的問題是維護成本高、行業信息不對稱。
這兩點將是互聯網撕裂行業的第一個方式。
維護成本高
隨著IT設備的不斷更新和增加,使用傳統的維護方式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大量IT人員的精力。在運維過程中,對已經發生的故障進行被動、孤立的響應,不僅讓 IT 運維人員整天忙忙碌碌,而且服務質量難以提升,而且往往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當資金充裕時,這些問題往往會被隱藏起來,但一旦出現資金問題,這些隱患往往會集中爆發。因此,傳統的被動式 IT 運維成本高昂。
因此,無論是國企還是中小企業,IT運維成本高昂是他們的通病。
信息不對稱
IT運維行業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企業與工程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企業與備件采購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一個常見的情況是,當設備出現故障時服務器運維,企業找不到工程師,沒有采購備件的渠道,備件價格不透明,運維中間環節過于復雜,導致效率低下……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互聯網是開放信息不對稱的利刃。淘寶、京東、二手車、租車APP都是打破行業信息不對稱發展起來的。但是,在這個平臺建立之前,企業因信息不對稱而不得不支付更多費用的情況不會得到改善。
混亂
事實上,在沒有互聯網接入的情況下,整個市場用混亂和無序兩個詞來形容。在龍頭行業巨頭出現之前,是一個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意味著未來的無限可能,所以很多企業已經在爭先恐后。
上面提到的高昂的維護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服務器運維,歸根結底是市場的混亂和無序造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IT需求的增加,三方公司無處不在,但三方公司之間的競爭呈現出惡性貶值、攻擊對手等多種形式。整個行業陷入了劣幣擠出良幣的泥潭。例如,一個預算為600萬元的項目在惡意降價后被公司采用。這看似為項目方省錢,但服務方未來會通過其他各種服務項目來彌補低利差,服務質量也會不穩定。這樣一來,其實甲方并沒有省錢,行業規章制度也存在漏洞。
前端利潤的下降必然導致后端成本的降低,從而導致服務質量的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許多三方企業,甚至其原有的工廠,都被迫卷入了這場惡戰。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誰能獨善其身?在這場競爭中,項目運營商看似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實際上他們不得不承擔因服務質量下降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這或許不是絕對的,但整個行業確實是一片混亂。
然而,最可怕的是,這個行業的氛圍已經適應了每個人,就像溫水中的青蛙。如果他們以傳統方式發展,將很難走出泥潭。所以打破這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互聯網的鋒利邊緣,也就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