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企業IT正站在這樣一個拐點,要么從運維走向運營,要么從運維走向被維修取代。
大多數ITOM領域的從業者仍然習慣性地將ITOM(IT)翻譯為IT運維管理,相應地也將IT稱為IT運維。近五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IT運維管理”、“IT運維”等名詞。對應的中文是一樣的,但是“運維”和“操作”是同一個意思嗎?兩者的優缺點是什么?
在這個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運維雖然是運營,但使用新名詞只是嘩眾取寵的噱頭;有人認為運維面向IT設施,運營面向業務服務; 甚至有人說,運維是“即時的惡作劇”,運營是“詩與遠方”。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認為兩者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很多人認為IT運維是比IT運維更高的層次。一些成熟度較高的小型 IT 組織已經提出并實施了“從 IT 運維到 IT 運維”的發展規劃,但即使在提出這樣的概念和規劃的組織內部,也沒有明確的分析和定義。 IT運維管理,也就是IT運維管理。外面的一些新內容被模糊地歸入IT運維管理的部分。當我和一個正在實施這個計劃的IT組織的高管交談時,他提到:“從到?連定義都不了解,怎么可能成為指導方向和發展目標?”
他的問題讓我這個 ITOM 資深人士開始思考“IT 運營”這個新“翻譯”的真正含義,以及它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的真正動機。筆者在與眾多業內同仁交流后,在這里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和經驗it運維,作為玉石的指點迷津,希望能給同行業帶來更多的討論和建議。
首先,IT運維和IT運維,英文都是IT,在鬼眼里沒有區別,都是指IT運維的一切。英文之所以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是因為IT包含了很多內容。 IT運維和IT運維這兩個英文譯文都側重于某一部分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IT運維管理重在“活著”,而IT運維管理有更高層次的要求,除了“活著”,還要“活得好”。
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小型數據中心的IT服務能力愿景是“聚焦業務,提供穩定、安全、高效的IT運營服務,建立行業領先的IT運營能力,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戰略成功”。在這個愿景中,“穩定安全”就是解決生存問題,屬于傳統IT運維管理范疇,而“以業務為中心”、“高效”、“行業領先”屬于如何做到“活得好”更多的是IT運維管理的范疇。
能力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組織都必須先解決“活”的問題,才有可能追求“活得好”。為此,在過去的三六年里,在大多數 IT 組織中,面對 IT 設施快速擴張、IT 應用越來越多、IT 運營壓力越來越大的挑戰,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IT系統“活”,即能否持續“運行”和“穩定運行”。 “維修”工作使系統故障更少,當發生故障時,可以快速“維修”并“維持”系統的正?!斑\行”?,F階段,將IT轉化為IT運維,將ITOM轉化為IT運維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IT運維管理階段的關鍵詞是“穩定”、“安全”和“可靠”,重點關注可用性指標(MTTR、MTTF、MTBF等)、可靠性指標(RTO、RPO)和安全性遵守。因此,在技術、工具和流程方面,穩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重中之重:
經過多年以“活”為主要目標,以“穩定”為主要形式的IT運維和IT運維管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IT組織開始走出這個解決階段基本生存需求,從“被動維護”到“主動管理”,追求如何過好IT逐漸開始從運維走向運營。如今,從全球范圍來看,可以說企業IT已經站在了從運維到運營的重要拐點。
IT運營建立在良好的IT運維基礎之上。沒有“生活”,就不可能“過好”。但是,活得好意味著什么?換句話說,IT 運營的目標是什么?除了 IT 運維還有什么?
不同于IT運維更注重基礎設施,IT運維更注重業務、服務,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當我們說一個人過得好不好,我們如何判斷?大多數人都認同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一個人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和安全感之后,需要有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才能覺得自己過得很好。對于一個CIO來說,如果他所管理的IT組織能夠滿足這三類人,可以說IT組織已經從基礎的IT運維階段進入了IT運維階段,已經處于良好的狀態。生活。
哪三種人?
用戶、老板和 IT 人員。如果IT組織是一個獨立的公司,這三類人基本對應的是客戶、股東和員工。如果CIO是公司的CEO,他就會知道這三種人雖然不討厭:客戶不滿意就會流失。 ,企業將沒有生存的基礎;如果股東不滿意,就會換人,說明企業沒有競爭力;如果員工不滿意,就會換地,企業就會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雖然不同的行業特點和企業文化會導致不同的優劣,但本質上,一個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優秀公司,往往是一家讓客戶、股東、員工都滿意的公司。
在IT運維階段,IT組織主要還是解決三類人的基本需求,讓用戶用,讓老板批錢,讓員工上班。其實還是希望大家比較滿意,但是受限于階段性能力和各種激勵,先保證這個基本需求是很困難的,做了很久也夠用了,主要是幾個激勵:
為此,過去雖然IT部門提供的服務只是滿足基本需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什么大問題。但短短六年時間,互聯網和中國聯通已經席卷全球各個角落,每天晚上用陌陌、滴滴、天貓的用戶胃口越來越高,一些只能忍的小問題過去也變成了早已不堪忍受的:
網站這么快,怎么我們的系統是老和尚,敲鍵盤還要等一炷香?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那些曾經對企業IT無能的“人”突然跳了下來,變成了IT部門的變相競爭對手,不是奪走用戶,而是奪走用戶的滿意度。更可怕的是,隨著云計算中各類aaS的風起云涌,這種“人”未來可能真的會來搶用戶。如果IT部門不能與時俱進,或者停留在滿足基本需求的運維上,而不是積極追求卓越的運營,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優質IT服務,很可能在幾年后會遇到更大的挑戰。
在IT運維階段,與IT運維階段的關鍵詞“穩定性”、“安全”、“可靠性”不同,關注的關鍵詞變成了“體驗”、“效率”和“效益”?;仡櫺祿行脑妇爸小耙詷I務為中心”和“高效”這兩個運營關鍵詞,似乎“以業務為中心”對應著“以用戶為中心”,而業務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呢?中心,用戶關心的是體驗(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是體驗的一部分)。 “高效”包含高效率和高效率兩種含義,一種關注敏捷性、交付率和響應率,另一種關注成本利潤和服務獲取效率。
(如果說IT運維以“穩定”為主,那么IT運維就以“敏感”為主。在技術框架的選擇和IT管理流程和系統的構建上,IT運維階段是一樣的與傳統IT運維一樣,階段重心發生了變化,帶來了新舊框架、新舊工具、新舊方法并存甚至交叉的復雜局面。聯想提到的狀態 IT 也反映了這些狀態。)
讓我們簡單看一下IT運維相比IT運維階段所面臨的新挑戰,以及基于三類人的需求正在出現的應對挑戰的一些新概念、工具和技術:
讓用戶滿意
用戶大致分為兩種,個人用戶和業務單位:
個人用戶,無論是內部用戶還是外部用戶,都更關心體驗,主要是易用性、容錯性和響應速度;提升體驗,對IT運營管理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的設備和組件監控的基礎上,需要降低端到端的用戶體驗感知能力、應用性能的深度檢測和分析能力,以及應用和系統性能難點的檢測和優化能力.
越來越多的 IT 組織開始關注用戶體驗,因此部署了各種工具進行應用性能管理,包括外部模擬檢測、流量數據分析、日志數據分析、嵌入式代碼收集和檢測等。近年來,APM市場的知名度急劇上升。
這種使用不同方法的 APM 工具實際上具有重疊的功能,但各有優缺點。多種工具的部署可以帶來數據和功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蛻趔w驗是必要的。事實上,在這些注重用戶體驗的IT組織中,已經部署或正在部署全系列的工具,并在各種專業分析工具中嘗試構建和運營大數據工具。多樣化的數據提供數據的統一可視化和綜合分析能力,提高故障和優化點的定位分析能力,深度提升用戶體驗。
業務部門不僅關心最終用戶的體驗,還關心交付效率。相應地,IT部門也開始在各方面采用新架構、新技術、新工具,提高效率,促進業務服務。送達率。
讓老板滿意
讓用戶滿意是讓老板滿意的基礎。如果業務部天天向老板投訴,老板會不滿意。即使業務部說你的壞話,老板們滿意嗎?如果你真的這么認為,那就說明你對這些植物了解的不多。
老板要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對高效率、高效益的追求。能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同樣的效果嗎?我們目前的成本和利潤水平,對應行業同行,是愚蠢還是精明高效?說要追求“行業領先”,怎么領先?不能說更多的技術更新和應用是領先的吧?一定有辦法從有效性的角度來判斷吧?如果IT部門是一個獨立的運營實體,作為給錢的股東,也是一個要問的問題。
效益本質上就是投資的回報,成本越低效益越好,越有用,效益就越高。追求高效率,第一個困境是要有成本效益評估體系。沒有定量的方法。 IT部門目前在行業內的水平并不清楚,通過指標評價的形式來推動IT部門的推廣更是難上加難。提高效率水平。在沒有這樣的評價體系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用一些特別粗的腰圍甚至感性的評價方法,比如每年的IT采購金額、IT員工人數、行業標準產品的采購總價等,導致很多IT部門在采購的時候,往往要求廠家保證同行業最優惠的價格,但是當大家都要求的時候,其實很難真正有療效。更重要的是,由于每個企業的業務和IT服務的差異,這個粗腰線指標并不能反映IT部門的效率和效果。
IT服務財務管理的概念早已在ITIL系統中提出。許多 IT 組織在過去六年中嘗試了一些 BSM(業務服務管理)和 ITFM(IT 財務管理)項目。一個重要原因是試圖提高IT評估體系的有效性,但內部IT部門成功的人卻很少,主要原因是他們太忙了,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基礎運維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與缺乏非常成功的最佳實踐有關。
但是,隨著您的不斷嘗試,隨著近年來IT架構的演進和公有云的盛行,一些高層的IT部門已經聽說了改進IT效益評估體系的可能性,并開始著手在單個架構級別評估系統。試探之初:采用服務分層、成本收集、自己對標的方法,對DC層的資源單位成本、資源利用效率、能源單位成本、能源利用效率和人員操作進行了分析, IaaS 層和 PaaS 層。效率分別計算分析,并與外部IDC、IaaS云、PaaS云供應商的市場價格水平進行比較,判斷自身的效率和效益水平。
IT效益評價體系的完善也讓IT自身從效益的角度分解目標,促進IT各部門能否逐年不斷提高效率和效益水平,改變IT部門的思維形式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近年來,紅色數據中心的概念和PUE指標受到關注,都體現了這種變化趨勢。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效益評價體系得到了完善,但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離不開大量的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以及關鍵效益指標的可視化和透明化。許多IT組織已經開始嘗試搭建IT運維/運維大數據平臺,引入可視化和BVD概念,也與追求IT效率評估息息相關。而這也會帶來額外的投資。 IT組織可以根據自身規模和目標優先級選擇合適成熟的切入點,必要時分步嘗試,逐步完善效益評價體系。
滿意的員工
互聯網公司的火爆和互聯網+在各行業的火爆帶來了對IT人才的競爭。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IT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是許多IT部門不得不面對的新問題。要讓IT人員滿意,以上兩種滿意(客戶滿意和老板滿意)也是重要的基礎。否則,IT部門地位不高,員工沒有成就感,斗志黯淡,滿意度難以提升。
以上兩個滿意度雖然都實現了,但是如果IT員工每天都累死了,員工滿意度也會變差,不是長久之計。解決員工滿意度問題,有幾個方面需要考慮:
以上從滿意度三個角度簡單談了從IT運維到IT運維的一些內容。有趣的是,這種滿足感是一種進步與包容的關系。讓員工滿意包括讓老板滿意,讓老板滿意 滿意包括讓用戶滿意,讓業務部門滿意包括讓個人用戶滿意,但每種滿意都有自己的個性化內容。
實現三個滿意,讓IT從“活”到“活得好”,從“維護”的重點到穩定運營業務價值,這意味著IT管理必須更加精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它是還需要構建多元化的數據采集、多維數據分析/挖掘和全方位可視化的能力。 IT運維管理架構也將在傳統監督控制IT運維管理架構的基礎上發展變化,以適應IT運維對經驗、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IT涉及規劃、設計、開發和運營等多個環節。我們多從操作的角度講。其實,要從IT運維走向IT運維,除了需要運營部門(不再只是運維部門)的努力外it運維,還需要規劃、管理、發展等部門的協調配合.
從IT運維到IT運維,雖然標志著IT組織成熟度的提升,但如果借用I&O成熟度模型,IT運維更多是在前幾個階段,更受重視到IT運營,標志著IT組織已經到了最后兩個階段:開始將IT本身作為一項業務來運營,以客戶為中心,關注客戶體驗、運營效率和成本利潤。
以上是IT運維對IT運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得到您的批評和建議。
從IT運維到IT運維,很多IT組織已經走在了路上,很多IT產品和IT服務商早就意識到了這一發展趨勢,并根據IT運維的要求,開發并提供了許多新的運維工具和運維服務,希望我們也能與對ITOM領域感興趣的同仁一起精益求精,共同提供優秀的ITOM產品和服務,從運維上為IT做點事維護到運行,讓IT不僅活著,而且活得好,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