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什么是華為云
華為云是華為的云計算事業部。 2018年成立獨立的云事業部。 具體來說,它提供公共云服務。 在業務屬性上,與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谷歌的云平臺、阿里云服務等同。
目前,公有云服務是全球最主流的IT基礎設施服務。 過去,企業需要采購IT基礎設施相關的軟硬件來支持自身的業務發展,例如硬件包括服務器、存儲、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等,軟件使用操作系統(開源linux) ,數據庫,ERP,CRM等。把這些軟硬件放到自建的數據中心,或者租用IDC運營商的數據中心,然后在上面運行自己的業務,比如電子商務,網站,社交,等等
由于有了公有云,企業不再需要單獨購買軟硬件設施,只要租用公有云提供商的云服務即可。 隨用隨付,按需購買。 這樣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的采購和維護成本; 更重要的是,當企業有業務需要發展時,可以隨時租用基礎設施,從而專注于業務需求,保證更快的應用上線。 從而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帶來競爭力。
作為公有云服務商,華為是后來者,但華為的云業務起步較早,2011年涉足云計算,主要為企業搭建數據中心自建私有云或公有云提供商提供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平臺。
華為之所以沒有很早進入公有云領域,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2006年亞馬遜AWS率先開始提供公有云服務; 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 2011年,華為企業業務BG成立。 那么,華為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快完善企業業務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考慮到公有云目前還處于觀望狀態。 同樣,華為也剛剛開始涉足企業IT業務。 雖然在這方面積累了技術,但對企業用戶的需求、市場積累、品牌積累都不夠。 因此,判斷公有云的發展也會有顧慮; 3、當時阿里、騰訊、電信等都比較早開始試水公有云,但這些都是華為產品的重要客戶。 在公有云的情況下,這些客戶會瞬間變成競爭對手,進而影響到華為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等產品的拓展。
隨著技術和市場的成熟,企業越來越重視公有云,因為它確實可以為企業業務的發展帶來靈活性和低成本,而且也越來越穩定,數據隱私政策也越來越完善。變得越來越完美。 因此,近年來,無論是大企業、大行業客戶it技術公司,還是中小微企業,都更加積極大膽地探索和嘗試公有云。
2018年這個時間點,華為企業業務經過前5年的發展,技術、市場、品牌、生態、客戶規模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同時,公有云也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環。 戒指。 所以華為推出了公有云服務。
此時,公有云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 1. 公有云提供商的市場份額已經形成寡頭壟斷; 服務(PaaS)過渡; 3、機器學習、容器等服務也在快速發展; 4.技術垂直領域的云提供商也很多。
華為云面臨著更加激烈復雜的競爭。 一方面,要盡快彌補IaaS服務的不足,比如建設云數據中心,推出云服務,因為這是目前公有云提供商最賺錢的業務; ,在PaaS和SaaS方面,要加快步伐,不能落后; 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帶新,讓用戶認可,選擇華為云。
華為云在過去一年發展迅速。 據華為介紹,截至2018年底,華為云已推出160+云服務和140+解決方案,包括混合云、SAP、HPC、游戲、媒體等。 云市場上有1500個新應用,6000多個開發伙伴。
同時也得到了此類第三方機構的認可it技術公司,獲得了良好的技術口碑。 但就整體市場份額的突破而言,華為仍無法與亞馬遜、微軟、阿里云相提并論。
對于華為云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優勢需要進一步拓展,比如整體ICT技術能力、多年積累的全球化能力、大規模應用場景標桿的建立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華為是唯一一家同時具備硬件和軟件ICT綜合能力的公有云提供商。 未來,就看華為云如何發揮這些優勢,與眾不同打好云戰了!
華為云、騰訊云、阿里云、金山云對比,誰更好?
1月30日晚間,阿里巴巴公布了2019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阿里云營收規模213.6億元,四年增長約20倍。 發展迅速的阿里云已經是亞洲最大的云服務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范圍內,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占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市場,阿里云更是獨領風騷,市場份額相當于第二至第九名的總和。
轉型2B的關鍵
數據顯示,阿里云近兩年營收保持高速增長。 2018年四季度營收分別達到43.85億元、46.98億元、56.67億元和66.11億元。 2019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1.7億元,增長91.3%。
2018年11月,阿里再次開始調整組織架構,將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整合整個集團的技術團隊,將集團中臺和達摩院的技術與阿里云技術相結合,目標是構建經濟時代基于云計算的數字智能基礎設施。
此次調整釋放出阿里巴巴將繼續強化2B業務的信號。
其實,阿里是從2B業務起家的。 湖北IT公司是一家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外貿企業。 后來的2C業務淘寶天貓等等,所以阿里一直是2C和2B的結合體。 有阿里媽媽、阿里釘釘等。
但現階段,阿里云是阿里的王牌,未來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據統計,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的中國上市公司、80%的中國科技企業都在使用阿里云。 數字經濟在阿里云上飛速發展。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云計算將顛覆原有的IT產業格局。
目前,阿里在B端優勢明顯。 業內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互聯網下半場的重心將從C端轉向B端。
照此看來,阿里顯然已經領跑了互聯網的下半場。
國際先鋒
馬云曾說,他希望建立一個中國人創立的、屬于全世界的公司。 因此,國際化戰略是阿里發展的重點。
阿里云是阿里國際化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
阿里目前的主營業務分為四大板塊,分別是電子商務、云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業業務和其他。
電商是阿里發的核心業務,在國內優勢明顯,但國際化擴張并不理想。
歐美電商市場以亞馬遜為主,日本則有樂天。 阿里只能在東南亞和拉美尋求機會。 然而,這些市場規模太小,無法支撐阿里的全球擴張野心。
阿里的移動支付也很難在國際上擴張。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有完備的信用卡體系,更何況還有自己的移動支付。
但云計算不同。 目前,全球云服務市場呈現“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集團壟斷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阿里在云服務方面與亞馬遜、微軟處于同一水平,強于略遜于阿里的谷歌和IBM。
云計算給阿里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打敗本土巨頭,也不是沒有可能。
阿里云和華為云哪個技術更好?
個人認為,要談兩家云的技術優勢,必須要看他們的自主研發水平。
其實阿里云和華為云是兩個不同的陣營,區別在于自主研發還是自主建設。 是2010年發布的開源云計算管理平臺項目,現在已經逐漸沒落,NASA、惠普、思科等世界知名公司也逐漸放棄。
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依靠的是自己的技術,并不依賴搭建的云計算平臺。 阿里云底層采用內部代號為“飛天”的操作系統。 該系統是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統。 計算、存儲、數據庫、網絡等模塊是其核心。
因為是自研,飛天對大部分生態軟硬件友好,兼容大部分生態軟硬件。
以華為云為代表的傳統IT廠商依托搭建的云計算平臺。 靠建設可以快速進入市場,比自主研發要麻煩的多。 但在實際使用中,各種弊端恐怕還是挺讓人頭疼的。
因為它是基于私有云的,所以不服務于大型企業。 再加上經過大規模實戰檢驗,版本分支多且互不兼容,無法進行跨廠商遷移升級等,其基因并不適合該領域云計算。
這樣看,阿里云在自主研發上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阿里云和華為云有什么區別?
謝謝,作為一個剛畢業的菜鳥程序員,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夠,但我還是想從客觀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阿里云和華為云,首先,起步時間非常不同。 一家成立于2009年,成為國內第一批云計算廠商,另一家發展才幾年。 時間上,更是暴露了兩人的差距。 此外,雙方在市場份額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例如,今年7月,市場調研機構IDC也發布了《2017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 阿里云繼續以較大優勢領跑整個公有云IaaS市場,市場份額高達45.5%。 騰訊云和中國電信分列第二和第三,華為云以5.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七。
可見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客觀來說,一是基礎雄厚,長期占據優勢,二是后起之秀成長速度明顯。
再看技術實力,我就通俗易懂的說一下。
長期以來,中國云計算市場存在兩種現狀,一種是“自主可控的云”,一種是“用過的云”。 “自主可控的云”是指阿里云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系統。 而“用來詩云”是華為云等國內云計算廠商,基于華為等第三方軟件搭建而成。
其實我也相信華為云自己也知道押注押??注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那為什么還要選擇這樣做呢? 我想他們也認為現在從頭開始自主研發已經來不及了,為什么不用現成的。 還有一個也是華為云的基因決定的,現在主要依托湖北IT公司發展。 尤其是在私有云方面,華為云憑借公司業務關系,成為華為EBG私有云業務的補充。
由于這些考慮,今天的華為云處于不穩定的競爭狀態。 畢竟它在功能開發和生態建設上選擇的靈活性,落后于像阿里云這樣堅持自主研發的廠商。
另一方面,阿里云有母體優勢。 可以發現全球云計算巨頭AWS也有電商基因(),而電商最適合云。 一年一度的天貓雙11也成為考驗阿里云技術的主要業務場景,其規模在全球都是罕見的。 相比之下,華為云技術落地的場景并沒有這么大的規模和挑戰,因此從中吸收和發展的創新技術會相對較少。
那么誰高誰低在今天的對比下就相形見絀了,誰都心知肚明!
以上是我個人對阿里云和華為云區別的理解。 不喜歡就不要抱怨! 衷心希望中國兩大廠商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